社交禮儀的知識點(精選3篇)
社交禮儀的知識點 篇1
一忌強硬社交。
這種人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以老大自居、惟我獨尊,和人交往態(tài)度冷漠傲慢。在市場經濟越來越發(fā)達、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這號人物必定玩不長久。
二忌盈利社交。
“不談虧本的生意”并不明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子。就商務合作來說,任何人很難一開始就成了你的客戶,總會從準客戶向實際客戶過度你很難說誰是你的準客戶。所以,就當你所交往的人都是準客戶,以一樣的激情、熱情、誠意和他交往,總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
三忌一次社交。
具體表現有兩種。一種是談判的時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求必應,達到目的后就無視對方的要求了。另外一種是一次社交目的成功達到后,就不再和對方聯系了,認為“以后反正也不用他了”。這種短期行為,是必給人以“勢利”、“功利主義”的感覺,使自己的朋友越來越少。
四忌高層社交。
認為“擒賊先擒王”是條百試不爽的捷徑,總是尋找對方的最高領導來做“尚方寶劍”,逼迫對方就范。這樣做一是不可能得到對方心悅誠服的、長久的幫助,二是這種關系是人情網,在市場經濟下,競爭越來越透明的今天,容易受各種因素影響,以致自食苦果。
五忌江湖社交。
把社交信譽押在江湖義氣上,以感情取代原則和理性,結果往往讓別有心機的人鉆了空子,使自己蒙受損失。這類事件見諸報端的太多了。
六忌媚求社交。
社交,并不能通過獲得別人的同情而獲得交情,任何一個上進的人、有身份的人,都不會和可憐蟲、溜須拍馬的人進行平等地交往。
社交禮儀的知識點 篇2
人這一生會經歷很多事情,有時候累了,就會從潛意識里認為別人都比自己生活得舒服,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人總是不知足,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別人的家庭生活更美滿,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更優(yōu)秀,也總覺得別人的工作掙的更多,恰恰相反的是認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感覺命運對你自己不公,可是你真設身處地的去考慮過嗎?去感受過別人的處境嗎?
我來告訴你,事實上你想錯了,你只看到別人表面風光瀟灑,卻沒有看到他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也沒有看到他背后為了自己家庭還有生活的圓滿付出的辛酸和勞累,你感覺自己苦累,是拿自己內心上的累,和你眼睛看到的別人表面上的風光作對比,最終你潛意識里就認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再加上偶爾心情不好,遇到點小挫折,就更讓你堅信這一點,于是你就惡性循環(huán),讓你更感悲傷。
阿龍小時候生活在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這個家庭充滿了暴力,他爸媽經常在一起吵架,并且偶爾還互相打得頭破血流,另外因為家里窮,阿龍很小就輟學出去干活打工掙錢,這讓阿龍小時候內心里埋下了陰影,他總是認為自己的生活是最不幸的,沒有人比他自己的生活更苦更累了,這讓他長大后也是變得非常內向,不愿意與人打交道,甚至后期想到了自殺,直到后來有一次他坐出租車,遇到了同齡人王孔,才改變了他的看法。
王孔是一名出租車司機,有一次阿龍坐他的車,聊了起來,阿龍感覺王孔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就認為他的家庭生活狀況一定會很好,可聽王孔說完他自己的經歷,阿龍才感覺自己其實跟他比起來是很幸福的。原來王孔在六歲的時候,爸媽就因為車禍去世了,于是跟著僅在世的爺爺生活,而爺爺經常出去打麻將,偶爾輸了錢喝點酒,回來還打罵他,在王孔12歲的時候,爺爺像往常一樣,喝點酒往回家走的路上摔了一跤,摔到腦神經了,從此癱瘓在床,于是王孔12歲開始,他就擔負起了照顧爺爺的任務。他每天去田地里干活,還要回家做飯,照顧生病的爺爺,也是命苦的不行。不過由于他樂觀努力,而且有孝心,被一個隔壁村的有錢人家看上了,把姑娘下嫁給他,后來才開上了出租車,現在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
阿龍聽了他的經歷之后,瞬間明白,其實自己不能夠只看別人輝煌的表面,背后的勞累也需要去深深體會。
曾經小編畢業(yè)后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那么一個經歷,一開始感覺自己上班特別累,總感覺人家學校門口用餐車賣快餐的掙錢多又舒服,于是到人家那拜師學藝,人家問我為什么想來餐車幫忙打工,我跟人家說了來的理由,告訴人家自己的目標以后也是干流動餐車,人家就告訴我說開飯店要做好吃苦的準備,我說看起來也不苦呀,而且吃飯的人流量也多肯定掙錢,人家就說他自己每天6點起床,去市場買菜用一個半小時,采購完7點半到家,切菜洗菜炒菜用2個小時,那就9點半了,拉到學校門口去賣就10點了,賣到下午3點,然后回家繼續(xù)炒菜,炒好了菜,到4點又拉到了學校門口,賣到晚上11點然后回家睡覺,看是一個月掙1萬多,可是每天工作16個小時左右很辛苦的。
聽了人家一番話,我才恍然大悟,我才明白一份辛苦一份收獲,光看到表面人家掙錢很容易,卻沒看到人家的付出和勞累也是很大的,從那開始我也不感覺自己上班特別累了。
通過以上兩段經歷也能看出,不論是精神的勞累還是身體的苦累,總有人比你更苦更累,所以不要認為你是最苦最累的,看了這篇文章,心理平衡多了吧,你還感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嗎?歡迎評論。
社交禮儀的知識點 篇3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①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②人與人相互交往過程中心理關系的親密性、融洽性、協調性。③心理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行為成分 作為專用名詞在20世紀由梅奧提出
從心理學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際關系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一是按需求性質,可以劃分為為了滿足相互間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里氣氛的情感關系和為了相互協調達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工具性關系;二是按喜歡的程度,可分為相互喜歡,親近,友好的吸引性關系和彼此心里厭惡,疏遠,對立的排斥性關系:三是按雙方的地位,可分為一方對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關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關系;四是按關系存在的時間,可劃分為長期性關系和臨時性關系。
人際關系心理學在人際關系心理方面的客觀事實和規(guī)范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知識探討人際關系心理方面客觀規(guī)律的心理學分支.
學科性質:綜合性、邊緣性學科 研究對象:人與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關系
人際關系心理學始于20世紀20xx年代,主要是萊維特等對人際關系行為模式的研究,紐科姆等對人際關系結構的研究,梅奧等對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研究。根據這些理論成果,米德提出象征性交往理論,勒溫提出群體動力學,T組理論,考夫曼提出了社會互動理論,舒茨提出了人際特質理論,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海德和凱莉提出了歸因理論,弗羅姆提出了期望理論,亞當斯提出了公平理論
人際關系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聯系最為密切
人際關系心理學的理論任務:①建立人際關系心理學所獨有的概念,術語、范疇體系,為進一步完善人際關系心理學的科學理論體系提供依據。②使人際關系心理學盡快中國化,適合中國國情,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適合改革開放實際的人際關系心理學體系。人際關系心理學的實踐任務①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②有效地調整人際關系③不斷地改善人際關系④發(fā)展新型人際關系⑤糾正畸形人際關系
研究人際關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社會生產力,增強群體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質和促進個體的發(fā)展??傊?,人際關系心理學的研究不但是歷史選擇的必然,更是現實生活的需要。
良好人際關系的發(fā)展過程:第一,注意階段。即由零接觸過渡到單向注意或雙向注意的定向階段。第二,接觸階段。即由注意逐漸向情感探索、情感溝通的輕度心理卷入階段轉向:學習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顧、工作上的支持。第三,融合階段。即由接觸而導致情感聯系不斷加強,心理卷入程度不斷擴大,進入穩(wěn)定交往階段:依戀、牽掛、心心相印。
人際關系惡化的過程:第一,冷漠階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視為一種負擔,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壓力,并伴隨交往活動而產生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一方不愿交往。第二,疏遠階段。進而產生一種對交往雙方人際關系的厭惡反感情緒:零接觸狀態(tài),彼此避免接觸,甚至諷刺、挖苦。第三,終止階段。并非都是有害的、不道德的
人際關系的心理學經典實驗:霍桑實驗(實驗者梅奧、實驗組成1.照明實驗2.福利實驗3.群體實驗
4.態(tài)度調查、實驗結論1.人是社會人,影響人際活動積極性的因素,除客觀物質條件外,還有社會心理因素2.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降低取決于人際活動的積極性。這是個體士氣主要表現,而使其取決于家庭和社會生活以及企業(yè)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3.工人生產量的多少是由社會規(guī)范決定的4.除了正式群體,企業(yè)中還有非正式群體,它與正式群體是相互依存的,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很大影響。) 社會交換理論是解釋人際交往活動規(guī)律的理論,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思想基礎是行為主義的強化原則,經濟學原則和對策論思想。特點是以獎賞和代價來考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并以雙方的社會交往活動為主?;袈?961年正式提出社會交換理論。
主要的觀點:1.認為人際交往活動具有社會性2.認為各種交往關系都會涉及謀劃者的報酬和代價,
即對方的反應給個體帶來的直接的獎賞或懲罰。3.認為交往中存在著一種分配上的公平的原則,這是與他人交往后的心理體驗。局限性:把人與人的交往降低到動物的水平,忽視了人的社會性,把人們之間的復雜的關系簡單化了,用單一的理論來解釋復雜的現象,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換關系,忽視了人們的相互幫助,支援,無私貢獻,貶低了人類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優(yōu)點:這個理論概念表述明確,可操作性強,強調了人與人的平等關系,交往中的平衡關系,重視交往中的物質利益,重視交往的效果。這些觀點對后來的人際關系研究,特別是遵從行為,競爭過程和社會影響的研究是有啟發(fā)的。
登門檻技術:這種方法認為態(tài)度轉變必須逐步提出要求,從一個小請求開始,然后向大請求過度,從而達到徹底改變態(tài)度的目的。
睡眠者效應:由高可信性的溝通者而產生的態(tài)度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而由地可信性的溝通者所產生的態(tài)度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由此可見,由低可信性的溝通者所傳遞的信息并沒有馬上發(fā)揮作用,但經過一段時間后會有較大的影響。溝通的說服力隨著時間而增長,這個效應就成為睡眠者效應。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1.累加模式2.平均模式3.加權平均模式
印象形成的效應和偏差1對他人只覺得順序效應①優(yōu)先效應②新近效應2.暈論效應3.定型4.印象形成的結果—自我實現語言
人際知覺是個體試圖了解周圍人們的認知過程。
非言語溝通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動態(tài)無聲的,像點頭微笑皺眉,搖晃手腳等;第二類是靜止無聲的,像站坐蹲倚等姿態(tài);第三類是副語言,它包括有聲的但非言語的各種動作,如打噴嚏咳嗽等。 非言語線索的種類:臉部表情 臉部表情是一種可完成精細信息溝通的體語形式。人的臉部表情所表達的有六種基本的情緒:快樂、悲哀、驚奇、恐懼、厭惡、憤怒。 人們辨認比較危險的臉部表情比較容易。目光接觸 高水平的目光接觸,往往被認為是人們彼此之間喜歡或懷有積極的情感。但這一規(guī)則也有例外,當另一個人持續(xù)的注視我們,而不論我們干些什么,我們會感到極不舒服或心情緊張。身體語言
非言語線索的意義非言語線索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總是通過自我表現來提高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通過控制自己的非言語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有利反應。當與重要他人交往時,微笑比較多,身體更前傾,保持較高水平的目光接觸,在同一對方的觀點是不住的點頭。還有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辨別說謊話的人。利用的非言語線索:一閃而過的細微的表情;對方說話時的語調;對方的目光接觸;利用說謊的人在說話時常常無故的用手抹身體的其他部位。
歸因指一個觀察者根據外在的行為作出有關行動者內部狀態(tài)的推論。
海德的通俗心理學:人們有兩種強烈的需要:一種是形成對周圍環(huán)境一貫性理解的需要;一種是控制環(huán)境的需要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是心理學家,都有一些關于人類行為因果解釋的基本理論,這個理論就是通俗心理學。怎樣做出歸因?使用不變原則。不變原則:如果一個特定的原因和一個特定的結果在許多不同的情景下都相互聯系在一起,在哪個原因不存在的情況下結果也沒有發(fā)生,我們就會把這個結果歸因于這個原因,這就叫不變原則。內因,外因
相應推論理論 瓊斯和戴維斯提出 。指的是推論出的行動者的內在心理傾向性同這個人的外在行為相符合的程度。兩個原因:第一,生活在社會上的人是復雜的。第二,更為重要的是,他人的行為常常受到不由他們自己控制的外在因素所制約
影響對應推論的因素主要有:非共同效果 社會贊許性(社會期望) 這兩個概念可綜合為一個一般的歸因原則,稱為折扣原則
凱利的因果歸因模型 :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終可以歸于三個方面:行動者、刺激物以及環(huán)境背景 在歸因的時候,人們要使用三種信息 :特異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一貫性信息 特異性和一致性低,一貫性高為內因。三者都高為外因。一致性高,特異性和一貫性低為偶然的環(huán)境或情境因素 韋納的成功和失敗歸因理論
兩個步驟:一是,觀察者必須決定歸因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既決定控制源。二是進行了那種歸因
之后,觀察者還必須決定成功或失敗是穩(wěn)定地發(fā)生的還是不穩(wěn)定的發(fā)生的。內部的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是能力,內部的不穩(wěn)定的可控的是努力,外部的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是任務,外部的不穩(wěn)定的可控的是運氣。
控制源理論內控者:有的人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發(fā)生;——內部歸因 外控者:有的人則認為事件的發(fā)生與自己無關,而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外部歸因 對人的歸因偏差: 行為中心偏見 顯著性偏見 一致性信息利用不足
行為中心偏見:“行為”吞沒“場”:對他人的知覺常常太多地根據行為,而不大根據行為發(fā)生的環(huán)境的前后關系來作出。 原因:①社會規(guī)范對我們歸因的影響:人們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②當我們觀察另一個人的行為時,他的行為成了注意的中心,而行動發(fā)生時的情景成了背景,因此行為與背景相比,變得更為突出。啟發(fā)意義: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時不僅要重視行為本身的意義,而且要注意什么樣的環(huán)境因素促使行動產生了這樣的行為,不能脫離環(huán)境來評論行為和對行為作出歸因。顯著性偏見 在知覺他人的過程中,一個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顯著性)會成為因果歸因的關鍵。啟示意義:我們除了要注意經常出現旳事物現象,也要對不常見的事物現象予以關注。并不常見的事物現象也可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一致性反應信息利用不足偏見 人們在對他人行為歸因的過程中,不大注意其他人如何反應,不重視基礎概率的信息,往往對一致性信息利用不足。原因①基礎概率信息的抽象性。②人們認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 啟示意義:考察一個人的行為時要考慮特定的情境,并要結合大家的反應,多聽取大家的意見,總之,要辯證的看待一個人的表現,切忌犯主觀主義的錯誤
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D.J.貝姆 于1972 年提出了自我知覺理論1、人們是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來獲得自己的態(tài)度,情感和情緒。2、最初的態(tài)度問題3、自我歸因過程的限定
凱利的自我歸因理論:三條線索(1)實體的特異性(2)一致性反應(3)一貫性
詹姆斯認為,情緒能分成兩個部分情感的和認知的
沙赫特情緒理論:情緒比較:在判斷我們情緒是否恰當時,人們常進行社會比較。情緒歸因:沙赫特等認為情緒由兩個因素組成:(1)生理上的激起(2)認知標簽。沙赫特理論模型:E=A*C E表示情緒 A 表示情感C表示認知
自我知覺中的偏差:行動者觀察者效應 自我服務偏差
行動者與觀察者偏見:我們往往把自己的行為歸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為歸因于內在原因。原因:(1)是行動者與觀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結果。(2)在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啟發(fā):告訴我們要辯證地,歷史地,全面地看待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并作出推論。要考察一個人在不同場合的不同表現,綜合進行評價,不能就是論事。對待我們自己,則要經常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要注意本人的內在特征在歸因中所起的作用。如果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引起了自己的特定結果,其原因可能是環(huán)境的,但如果在不同環(huán)境中,自己的行為時一貫的,那就應該考慮自己內在特征的作用。
自我服務偏差:即人們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功時,常常容易歸因于自己,而做了錯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歸因于外在因素原因:(1)自我服務偏見有助于保護或提高我們的自尊。(2)自我服務偏見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公開形象。 啟發(fā):告誡我們切不可犯主觀主義的錯誤,把功勞歸因于自己,吧錯誤推給人家或環(huán)境條件。在獎功罰過時,特別是在追究錯誤的責任時,要客觀分析,尤其要嚴以律己,自我批評,勇于承擔責任。
自我障礙:個體為保護自尊而使他人注意存在著可能導致行動失敗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種歸因策略。
當人們經受了極端嚴重或持續(xù)的緊張后,當事件完全在人們自己控制下,他們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覺得希望渺茫無所作為,這種心理狀態(tài)稱為習得無助。
習得無助導致心理問題:一是動機上的,無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驟來改變這種結果;二是認知上的,無助的人不去學習能有助于擺脫不良結果的反應;三是情緒上的,習得無助能產生輕微的或嚴重的憂郁癥。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作為客體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識,即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tài)的察覺和認識,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和周圍世界的關系。
特征:1,自我意識的社會性2,自我意識的能動性3,自我意識的同一性4,自我意識的統一性 結構:1主體自我和客體自我2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3實際自我,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4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個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
兒童不僅想做自然環(huán)境的主人,而且也希望能控制社會環(huán)境。例如,年齡越小的兒童越固執(zhí)地要求他人(尤其是父母)對他們的注意,學術界稱之為“可怕的兩歲兒童”
改變行為的線索和結果:控制行為變量的兩種方式對行為的調節(jié)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兩種方式:行為線索和伴隨行為線索而來的結果。行為線索告訴我們去做什么,而行為結果告訴我們怎樣去做,效果如何。
人們了解從眾 感染 服從和偏離等人際相互作用方式的機制
時尚又稱流行、時髦,指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上或一個群體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數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為模式。 它經過模仿,感染和從眾等連鎖反應,成為社會上一時的普遍傾向。既反映精神生活,有反應物質生活。經過模仿 感染和從眾等連鎖反應,成為社會上的普遍現象。 特點:新 奇 特 新奇性 時效性 周期性
時尚現象按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又分為陣熱,時髦和時狂
表現形式:1.時尚是對某種生活方式的追求,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形式多樣2.時尚是相當多的人追求某種生活方式3.時尚是一個時期的社會現象,過了這個時期后就不再流行。具體表現在文化態(tài)度 風度禮儀 服飾打扮和生活行為方式
影響利他行為的情境因素:1、旁觀者效應2、情景的模糊性3、榜樣人物的作用4、求助者的特點(依賴性;親密關系和吸引力;類似性;責任)
影響利他行為的助人者個體因素:1、助人者的心境2、同情和內疚3、責任和承諾4、個性(贊同的需要;公正世界的假設) 人際吸引又稱人際魅力,是指人與人之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他人所持的積極態(tài)度。這種情感占優(yōu)勢的特殊人際關系形式就是人際吸引。
人際吸引屬于人際知覺的一個領域,它使個體處于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滿足個體的人際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此,心理學家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并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這些理論大多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強化的,另一類是認知的。
相互作用理論:真相倚理論:兩個個體在相互交往中雙方都經常感到情感上的滿足和安定,感到心情愉悅,并且非常樂意繼續(xù)與對方交往的情形。(互酬行為,報答行為 )。
得失理論:在人際關系中一成不變地講好話并沒有象先講壞話然后講好話來得更吸引人,這種先貶后揚的吸引效應就是有際關系中存在的“得”與“失”現象,和諧人際關系際關系就是要使這種“得”與“失”達到平衡。
相等理論:交往雙方感到友誼的存在使彼此可以獲得好處,那么這種友誼的存在會使雙方都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而得以繼續(xù)。
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情境因素(距離;交往頻率;接群或集群性;情緒體驗)個人特質因素(外貌;能力(犯錯誤效應);個性品質:最有吸引力的是真誠,最富排斥力的是虛偽)相似與互補因素(相似性包括態(tài)度、年齡、性別、職業(yè)、經歷等的相似,其中態(tài)度的相似是最具吸引力的。在相異的環(huán)境里,具有相同特征的對象所激發(fā)的人際吸引力是非常強烈的?;パa性: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獲得互相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
為什么漂亮的人具有更大的人際吸引力1.現實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人認為只有漂亮的人才值得去愛2漂亮的人具有好的個性品質,是我們的習慣性思維;3和漂亮的人在一起,覺得榮耀,虛榮心得到滿足;4愛美是人的天性;
為什么相似性能導致吸引1、相似與相符本身具有一種增強作用2、相似與相符是保證態(tài)度正確的
基礎3、相似與相符能得到預期的報償4、相似與相符能被作為一個同一體而感受5、相似與相符驗證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自我暴露:是向別人講心里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 ,即一個人自發(fā)的、有意識的向另一個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與他人共向自己的感受和信念。
自我暴露理想的模式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回報與自我暴露:如果一個人的表露在內容、強度或穩(wěn)定性上與對方不匹配,這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愉快。 妻子和丈夫自我暴露水平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人際關系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信任開始,這便是信任關系建立的標志;二對方以同樣的自我暴露水平做出反應,則成為接受信任的標志。
非語言行為與自我暴露:非語言行為在選擇恰當的自我暴露和人際親密關系水平方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些行為之一就是目光接觸。研究結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男性談話者來說,情景中最明顯的特征自然是傾聽者的頻繁目光接觸。
為什么目光接觸在自我暴露情境中有著性別差異人們認為這種差異主要因為文化規(guī)范的不同,這種規(guī)范指的是在不熟悉的男性之間、女性之間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什么東西是恰當的和可接受的,賴特把男性交友的傾向成為面對面,而把成年女性交友的方式成為肩并肩方式。
社會交換理論 在社會互動過程中,人的社會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交換。 社會交換的內容:不僅是物質商品的交換,而且是諸如贊許、榮譽、地位、聲望之類的非物質商品的交換。
比較水平:個體從一定的交往關系中所感覺到的應該獲得的結果 .
選擇比較水平:個體認為他在某種交往關系中所獲得的結果和他從目前可供選擇的交往關系中所可能獲得的結果的比較。
【社交禮儀的知識點】相關文章:
個人禮儀修養(yǎng)的提高10-26
關于西餐禮儀知識10-26
見面禮儀形式多10-26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異同10-26
學習西餐禮儀10-26
西餐面包禮儀10-26
生活中的基本禮儀有哪些10-26
敬酒是主人敬客賓的禮儀常識10-26
幼兒禮儀教育的重要性10-26
禮儀知識:幼兒禮儀教育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