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勁練
1.【沖刺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淫雨霏霏,連月不開 開:
?、谌鴳燕l(xiāng),憂讒畏譏 去:
(2)將下列各句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表述。(4分)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賞析下面兩個句子。
?、俑」庖穑o影沉璧。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
(4)下面一則材料所體現(xiàn)的孟子的民本觀點,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有怎樣的相同和不同?
[材料]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5)拓展鏈接
水調歌頭
[宋]林正大
欲狀巴陵勝,千古岳之陽。洞庭在目,遠銜山色俯長江。浩浩湯湯無涯際,爽氣北通巫峽,南去極瀟湘。遷人與騷客,覽物興尤長。
錦鱗游,汀蘭郁,水鷗翔。波瀾萬頃,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萬里,把酒登臨對景,喜極自洋洋。憂樂有誰知?寵辱兩皆忘。
①聯(lián)系本詞內容,解釋下列各句中“勝”的含義。
1)欲狀巴陵勝
2)高處不勝寒
3)予觀夫巴陵勝狀
4)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
?、趶捏w裁上來看,《岳陽樓記》一文是 ,而這首《水調歌頭》則是 。
③《岳陽樓記》中與本詞中的“遷人與騷客,覽物興尤長”這句相對應的一句是:
?、苷埍容^“錦鱗游,汀蘭郁,水鷗翔”和“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
2.【預測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請用“/”為下句做適當?shù)睦首x停頓。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脔頎柖c之 蹴:
②萬鐘于我何加焉 鐘:
?、圪t者能勿喪耳 喪: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為宮室之美
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故不為茍得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非獨賢者有是心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
(4)將下面一個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5)從全文看,本文先后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來論證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這一觀點?你如何理解孟子所說的“義”?
3.【模擬題】閱讀《論語》八則,回答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學而時習之 ②有朋自遠方來
?、鬯级粚W則殆 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寫出兩個即可)。
(3)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偃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
?、谝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讀書,這部偉大的儒學經典蘊含著深奧的道理。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談一談你的體會。
4.【預測題】閱讀《愛蓮說》,完成文后問題。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用“/”標出下面一句的朗讀節(jié)奏。
晉 陶 淵 明 獨 愛 菊
(2)《愛蓮說》一文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蓮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樣看待拜金主義者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愛”?
牡丹比喻:
蓮花比喻:
看法:
(3)“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從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說愛牡丹的多而愛蓮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這句話諷刺的社會世態(tài)是 。
(4)下列詩句中詠菊的有 ,詠蓮的有 ,詠牡丹的有 。
A.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B.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C.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D.惟有綠荷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5.【沖刺題】閱讀《三峽》,完成各題。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俨灰婈卦?/p>
?、陔m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其間千二百里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B.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朝而往,暮而歸
C.屬引凄異 屬予作文以記之
D.哀轉久絕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4)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寥寥幾筆,便能將景物的神韻表現(xiàn)出來,如只用“□□□□,□□□□”8個字,便寫出了春冬之時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5)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fā)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條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6.【模擬題】閱讀下文,完成第(1)—(4)題。
獸有猱①,小而善緣,利爪?;⑹装W,輒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覺也。猱徐取其腦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以獻左右?!被⒃唬骸爸以这玻瑦畚叶淇诟??!编⒁?,又弗覺也。
久而虎腦空,痛發(fā)。跡猱,猱則已走避高木,虎跳踉④大吼乃死。
明?劉元卿《賢弈編?譬喻錄》
[注]①猱:古書上說的一種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余,剩下的。 ④跳踉:騰躍跳動。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佥m使猱爬搔之不休 ②猱則已走避高木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
余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以獻左右。
(3)表現(xiàn)虎深受蒙蔽、認敵為友的典型句子是 。(用原文語句回答)
(4)“虎跳踉大吼乃死”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
7.【名題】閱讀下列語段,完成問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袆 、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吏、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僭副菹掠H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②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2)諸葛亮在安排內政和軍事時,推薦郭攸之、向寵等人的理由分別是什么?(用原文章句回答)
(3)畫線句“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中的“貞良死節(jié)”的意思是什么?舉出一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可謂貞良死節(jié)之臣的例子。(舉課本以外的例子)
(4)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怎樣的用人建議?諸葛亮的用人建議在當時和現(xiàn)在有什么重要意義?
8.【熱題】文言文閱讀。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偎惹遒?②俶爾遠逝
?、矍膼碛腻?④隸而從者
(2)在本文第三段中描寫的溪身和岸勢各有什么特點?(請用自己語言概括回答)
(3)文章前邊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憂一樂是否矛盾?為什么?
(4)柳宗元貶官永州十年,這一轉折卻造就了他的文學輝煌成就,也為柳州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了什么?
9.【沖刺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文一]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文二]
公孫儀①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魚,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常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
[注釋]①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遷就他人。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脔頎柖c之 蹴:
?、诠珜O儀相魯而嗜魚 嗜: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根據語段內容填空。
[文一]中“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 ;[文二]中“ ”一句表達了公孫儀的觀點。
10.【沖刺題】閱讀下面課外文言短文,完成問題。
晏子諫景公①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②矣?!蹦肆畛鲷冒l(fā)粟與饑寒者?!鬃勇勚唬骸瓣套幽苊髌渌?,景公能行其所善也?!?/p>
(選自劉向《晏子春秋》)
[注]①晏子:名嬰,齊國宰相。景公:齊國國君。②聞命:齊景公自謙的話。意為聽您的話;受到教誨了。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訇套尤胍?,立有間
?、诠缓字?/p>
(2)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11.【名題】閱讀《記承天寺夜游》,完成(1)—(6)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傩廊黄鹦?②念無與為樂者
?、鬯熘脸刑焖?④如積水空明
(2)概括寫出本文“記”的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3)翻譯語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寫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內容可用那四個字簡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懷?!按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發(fā)李太白思鄉(xiāng)之苦;“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似鉤彎月,觸動李后主亡國之痛;此文中,蘇東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6)文中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實際不是這樣,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12.【預測題】比較閱讀蘇軾三篇短文,完成(1)—(5)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①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磓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④,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shù)谷。至江山月出,擊汰⑤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余甘⑥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注釋』①幼子過:蘇軾的第三子蘇過。②殆:大概,恐怕。③磓:通“縋”,用繩子拴住物放下去。④倒行:順來路往回去。⑤汰:水波。⑥余甘:橄欖的別稱。
(蘇軾《游白水書付過》)
[丙]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①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②,退則死法,當恁么③時也不妨熟歇④。
『注釋』①縱:放;縱步:放開腳步。②死敵:即“死于敵手”,中間省略介詞“于”;后句的“死法”用法同,即“死于法”。 ③恁么:如此,這樣。④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蘇軾《記游松風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俚匍e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折處輒為潭
?、塾鄧L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就林止息
(2)翻譯下列語句。
?、賾衙褚辔磳嫞嗯c步于中庭。
②水崖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③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
(3)[甲]文“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戶”二字生動傳神,下列語句與此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雪濺雷怒,可喜可畏。 B.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
C.擊汰中流,掬弄珠璧。 D.進則死敵,退則死法,
(4)[甲][乙][丙]三文語言練達,層次分明。都是以什么為順序來記游的?[乙]文主要記游了哪幾件事?用簡要語言概括出來。
順序:
事件:
(5)蘇軾這三篇文章分別寫于被貶黃州、惠州期間,盡管所處時期不同、年齡不同、地點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懷卻是不變的。這貫穿一致的胸懷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能做到這樣?用[丙]文中的一句話來作答,并略作闡釋。
?、傩貞眩?/p>
?、谠颍?/p>
③闡釋:
13.【熱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4)題。
與朱元思書
吳 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解釋各組中加點的詞語。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天下獨絕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猿則百叫無絕
負勢競上 急湍甚箭
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不求甚解
(2)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下列語句。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3)文中從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的對偶句是 。
(4)作者在欣賞了奇山秀水后發(fā)出了感慨,這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14.【熱題】閱讀后完成各題
?、偬煜率掠须y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⑴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鄹徽咴唬骸拔釘?shù)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芪魇裰ツ虾?,不知幾千里也,⑵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1)古今異義是古文中一種常見現(xiàn)象。下面各句中加點字古今意義有什么不同?分別寫出來。
?、偈裰捎卸?古義: 今義:
?、谪氄哒Z于富者曰 古義: 今義:
?、圩雍问讯?古義: 今義:
④欲買舟而下 古義: 今義:
(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體現(xiàn)語氣詞所表達的語氣。
?、傥嵊虾#稳?
?、谏徽卟荒苤炼氄咧裂伞?/p>
(3)下面兩個“學”字有什么不同?試作一簡要比較。
①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趯W之,則難者亦易矣。
(4)富者兩次說“子何恃而往”,前后語氣有什么不同?
(5)本文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
(6)文章中有那些議論性語段?作用分別是什么?
15.【預測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景春①曰:“公孫衍②、張儀③豈不誠④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⑤”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⑥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⑦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⑧者,妾婦之道⑨也。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⑩。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節(jié)選自《孟子 滕文公下》)
[注釋]①景春:人名,縱橫家,與孟子同時代的人。②公孫衍:人名,即魏國人犀首,戰(zhàn)國時縱橫家,著名說客。③張儀:魏國人,秦惠王時任秦相,他主張連橫,瓦解六國的合縱,使六國臣服于秦國。④誠:確實的,真正的。⑤熄:同“息”,平息。⑥冠:名詞用做動詞。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為成年人。⑦女:同“汝”,你。⑧正:原則,準則。⑨妾婦之道:婦人之道,這里是蔑視的說法。⑩廣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釋為: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1)翻譯畫線語句。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儒家經典話語“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文中哪句話相近?
(3)本文反駁的觀點是什么?運用什么方法進行反駁的?
(4)能從學過的課文或平常的閱讀中再默寫出一句孟子圣言嗎?
16.【名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文一]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文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用[文一]中的一個詞語分別注釋[文二]中加點的字。
?、俚匍e人如吾兩人者耳
?、趹衙褚辔磳?/p>
(2)釋釋加點的詞語。
念無與為樂者 何夜無月
相與步于中庭 何事長向別時圓
(3)文中表現(xiàn)作者復雜感情的語句是: ;詞中表達詩人與親人共賞人間美景的愿望的句子是: 。
(4)“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中的“尋”字和“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各好在哪里?試賞析。
?、賹ぃ?/p>
?、谂?/p>
(5)蘇軾擅長借月抒懷。[文一]與[文二]同是寫月,但在表現(xiàn)內容和藝術特色上各有什么不同?試分說。
①[文一]:
?、赱文二]:
[考前勁練]答案
1.(1)①放晴 ②[答案]離開
(2)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②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①比喻貼切(動靜互襯),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躍動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態(tài)。 ②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兼有,表達了作者希望與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強烈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對朋友的期望之情。
(4)相同:孟子“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具有一致性,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 不同:范仲淹對孟子“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加以發(fā)展,民本觀點更加突出,強調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比孟子同甘共苦民本觀點更進了一步。
(5)① 1)勝景,美好的景色 2)忍受,能承受 3)優(yōu)美,美好 4)盡 ②散文(記);詞 ③遷客騷人,多會與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④“錦鱗游,汀蘭郁,水鷗翔”采用了概括敘述的方式,生動簡潔地寫出了洞庭湖上的景物;“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則使用了描寫的方式,描摹了一幅湖上的春色圖,讀之如美景就在眼前。
2.(1)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2)①用腳踐踏 ②古代的一種量器 ③丟掉、遺失 ④天性、天良
(3)C (4)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
(5)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性”喪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
3.(1)①溫習,實踐; ②志同道合的人; ③疑惑; ④以之為樂
(2)①“說”通“悅”,愉快;②“女”通“汝”,你;“罔”通“惘”,迷惑
(3)①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么? ②見到賢人就想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
(4)示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闭劦氖菍W習態(tài)度,對我們的學習指導作用非常大。在學習中,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切莫不懂裝懂。只有做到謙虛謹慎、誠實好學,才能有所進步。
4.(1)晉 /陶 淵 明 /獨 愛 菊
(2)富貴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對有些拜金主義者的貪圖富貴追逐名利行為表示鄙夷和厭惡,他們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風日衰的禍根,這種牡丹之愛要受到批評和否定。
(3)愛慕富貴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 諷刺了追逐名利的世態(tài)。
(4)BC DE A
5.(1)①陽光 ②飛奔的馬 (2)B
(3)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句中“襄”沿“溯”等詞語必須正確翻譯。)
(4)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風御風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6.(1)①就;②逃跑。 (2)我難得獲得這葷腥,不敢私自吃,特地獻給您吃。
(3)忠哉猱也,愛我而忘其口腹。 (4)愛聽恭維話,錯把壞人當好人,認敵為友,就會自食惡果。
7.(1)①希望陛下您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那么漢朝的興隆,就為期不遠了。 ②后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zhàn)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2)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3)堅貞可靠,以死報國;示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報效祖國。(舉其他符合要求的中國的人物都可。)
(4)親賢臣,遠小人;對當時加強內政建設、實行清明政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親賢臣,遠小人”用人原則對今天仍然有積極指導意義。(言之成理即可。)
8.(1)①格外 ②忽然 ③憂傷的樣子 ④跟隨
(2)溪身的特點:曲折蜿蜒時隱時現(xiàn)。岸勢的特點:參差不齊凸凹不平。
(3)不矛盾。柳宗元改革失敗心生郁悶,所以凄苦是他文章的主調,寄情山水時的放松愉悅是暫時的。被貶的身世和憂傷的感情,一經自然景物觸發(fā)就會復活和流露。所以不矛盾。
(4)任何事物都是兩面的,上天把窗戶關上就會為你打開一扇大門,要樂觀從容面對人生。(類似說法即可,寫成幾句話)
9.(1)①用腳踢 ②特別喜歡(很愛好) (2)過去寧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3)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0.(1)①晉見或拜見 ②通“披”,披著
(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幾天),天氣卻不寒冷。
(3)景公:虛心納諫,知錯能改。晏子:體恤民情(關心百姓),善于進諫。(任選一人作答。)
11.(1)①高興的樣子 ②考慮,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張懷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錯縱橫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枝葉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又有贊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了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12.(1)①只是 ②就 ③曾經 ④靠近
(2)①張懷民也沒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②水邊的山石上有幾十處巨人的腳印,這便是人們所說的“佛跡”。 ③看見松風亭的屋檐還在樹林的遠處,心想怎樣才能到得了?
(3)A (4)作者的游蹤;浴溫泉、賞懸瀑、看佛跡、觀山火、月下?lián)羲?/p>
(5)①曠達樂觀,隨緣自適; ②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③“熟歇”既是旅途意義上的休息, 也暗指仕途之休歇,作者心底早已頓悟人生,心靈獲得解脫,擺脫了官場名利等世俗的束縛,心生曠達。
13.(1)用在整數(shù)詞之后表示約數(shù),相當于“來” 地方 獨一無二的 停止 憑依 背 超過、厲害 非常
(2)煙霧都消散盡了,天和山呈現(xiàn)出相同的顏色。
(3)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4)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和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或淡泊名利)
14.(1)① 邊境 品質惡劣或輕蔑 ②告訴 話或語言 ③敬稱,相當于“您” 兒子 ④順江而下表示方位
(2)①我想去南海,怎么樣?②富和尚不能到貧窮的和尚卻到了。
(3)① 名詞,學問;②動詞,學習。
(4)疑問 鄙視、嘲笑
(5)開放性試題,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用文中語句回答。從立志、學習等方面談都可以。示例:學之,則難者亦易乎,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6)第1自然段、第4自然段運用議論,分別通過對比,提出中心論點和總結中心論點,深化中心
15.(1)則應該住在“仁”這所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禮”這個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在“義”這條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2)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3)“一怒而諸侯懼, 安居而天下熄”為大丈夫;從反面切入,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進行強有力的反駁。
(4)示例:①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6.(1)①我 ②眠
(2)①和;一起 ②哪(個);為什么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①“尋”含有“急切地找”的意思,突出了約友賞月的急切心情,襯托了內心的孤寂; ②“弄”是“做出”“弄玩”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斷變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5)①既有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心情的流露,也表達了樂觀的個性和對兄弟的懷念之情。 其明顯特色是想象豐富,在寫景抒情的同時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②主要抒發(fā)作者賞月的欣喜和被貶的悲涼相互交錯的復雜感情。 其藝術特色是:文筆凝練,比喻新奇,寫景清麗淡雅。
【中考文言文閱讀理解:沖刺點撥檢測試題(附答案)3】相關文章: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一句話評書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作者作品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常見借代詞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春秋時代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古代官職任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特殊稱謂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敬稱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謙稱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人的稱謂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詩句與人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