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婁底
桃 花 源 記
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列語句中朗讀節(jié)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B.問/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后遂無問/津者
2.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 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
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下面對所選文段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本文第一段著眼于“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jié),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xiàn)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敘層次清楚,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一氣呵成,結(jié)構(gòu)非常嚴謹。
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4分)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答案:1.D(“問津者”是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語言單位,中間不能停頓)(2分)
2.B(交通:互相通達)(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場景是虛構(gòu)的,展現(xiàn)的是理想社會而不是現(xiàn)實社會)(2分)
4.(1)漁人覺得非常奇怪(1分),又繼續(xù)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盡頭(1分)。
(2)這個人一一給(他們)說了自己知道的(1分),(聽的人)都長嘆表示惋惜(1分)。
5.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1分),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1分。
2009安徽蕪湖
(三)文言文閱讀(15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p>
(節(jié)選自《禮記?檀弓下》)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7.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
?、仝淠敖煌ǎ?②便要還家:
?、圩又抟玻?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4分)
?、倌瞬恢袧h,無論魏晉
?、诮裎嶙佑炙姥?/p>
19.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 (填2字);從藝術表現(xiàn)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題。(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么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17.(4分)①交錯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難以忍受(各一分)
18.(4分)①(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19.(3分)記敘(描寫) 虛構(gòu)(想象) 反襯(對比)(各1分)
20.(分)桃花源與世隔絕,遠離戰(zhàn)爭,沒有繁重的賦稅和無盡得徭役;環(huán)境優(yōu)美,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yè),祥和幸福。(2分)雖然一家祖孫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婦人深知山下世間苛政帶來的災難遠比山中的老虎更為慘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對即可)。
2009廣東茂名
閱讀文言文,回答下面問題。
桃花源記(節(jié)選)
陶淵明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8.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還家(邀請) D.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9.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0.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是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
B.本文既然名為“記”,當然就是一篇記敘性的文章。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熱情
好客的特點,因為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D.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11.翻譯下列句子。(6分)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答案: 8.B解析:悉:全,都。9.A解析:A.豁然:開闊或通達。8.交通:古:錯雜相通;今:運輸事業(yè)。C.絕境:古:與世隔絕的 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D.無論:古:更不要說;今: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jié)果都不會改變。10.C解析:這兩句話不能表現(xiàn)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擾他們的生活。
11.(1)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遙快樂。(或者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遙快樂;老人和小孩者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2)(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或者:問起現(xiàn)在是哪一朝,竟然不知道有漢朝) (評分意見:各小題滿分3分:抓采分點,符合大意即可)
中考《桃花源記》試題
2010四川省成都市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題。(9分,每小題3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4.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錯相通
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邀請
C.不足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處處志之 志:記住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忘路之遠近B.見漁人,乃大驚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其如土石何
6.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桃花源里,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xiàn)。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后,桃源人嘆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fā)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zhàn)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xù)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里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xiàn)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
【答案】
4.D(志:做標記)
5.B(都解釋為“于是”“就”;A項前句“之”不譯,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前句“為”解釋為“向”,后句“為”解釋為“為了”;D項前句“其”解釋為“他”,后句“其”不譯,加強反問語氣)
6.B(他們感嘆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帶給人們的戰(zhàn)爭災難)
2010?湖北省襄樊市
閱讀文言文《桃花源記》,完成12-16題。(10分)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大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欣然規(guī)往( )
1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芳草鮮美 陶后鮮有聞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D、設酒殺雞作食 食之不能盡其材
14.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5.請用簡潔的文字補充下面對“漁人”行蹤的概括:(2分)
發(fā)現(xiàn)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會理想,請談談你對作者這一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的認識。(2分)
【答案】
12.(1)交錯相通 (2)計劃 (2分,每小題1分)
13.B (2分)
14.(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于)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
或: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2分,“何世”“乃”“無論”必須譯正確,譯對一處給1分)
15.進入桃花源 復尋(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寄托了作者對和平的向往,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觀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颍鹤髡哌@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點“對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2010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閱讀《桃花源記》,回答7-l0題(10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7.(2分)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阡陌: (2)向:
8.(2分)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填序號)
?、?其中往來種作 ② 見漁人,乃大驚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既出,得其船 ④ 設酒殺雞作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9.(4分)把下面兩句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初極狹,才通人。
(2)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10.(2分)南5f{劉子驥“聞之,欣然規(guī)往”說明了什么?
【答案】
7.(2分)(1)阡陌:田間小路 (2)向:從前的、舊的
8.(2分)④
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
(2)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
10.(2分)說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2010吉林省長春市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詩人。(1分)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偕V裰畬? ) ②阡陌交通()
?、郾阋€家() ④怡然自樂()
11.緣溪而行的漁人忽然看到美麗靜謐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極大的好奇心,并讓他產(chǎn)生了窮盡桃林的愿望。請從文中找出這處景物描寫。(2分)
12.漁人穿國山洞,眼前豁然開朗,展現(xiàn)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請你談談漁人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13.盛世少有隱者。面對當時的社會,作者在不茍且、不同流、難釋懷的復雜情感下,隱居山林并描繪出儀真儀幻的“桃花源”。請你說說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
9.陶淵明 東晉或“晉”或“晉代”
10. ①類 ②交錯相通 ③通“邀”,邀請 ④愉快的樣子
1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2.圍繞“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們生活,社會風尚”回答。或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向往,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與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意愿。
2011年中考試題《桃花源記》
一、(2011年浙江湖州)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分)
?、仝淠敖煌?②便要還家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作者描繪了一個怎樣的“世外桃源”,請結(jié)合選文作答。(2分)
答案:1(共3分,各1分)①交錯相通②通“邀”,邀請③值得
2.(共3分)(村中人)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于)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乃”“無論”各1分,句意正確通順1分)
3(共2分)能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1分;描述怎樣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不例l:作者通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其中往來種作”、“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等語句描繪了一個自然環(huán)境美好,人人安居樂業(yè),人們和平勞動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語句描繪了一個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
二、(2011年河北省)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吁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女。外人。黃發(fā)垂量,并怕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間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乙】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少負“氣節(jié),沉厚寡言。天資敏悟,強“記書傳,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吳兵法。家貧,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學射于周同”。同射三夾“,皆中的”,以示飛。飛引弓一發(fā),破其害“;再發(fā),又中。同大驚,以所受良弓贈之。飛由是益自練習,盡得同術。
?、傧嘀轀帲航窈幽蠝帯"谪摚壕哂?。③強:擅長于。④斤:在這里表示弓的強度的單位。⑤周同:人名,擅長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2分)
(1)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2.跟例句中的“與”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來止匕絕境,不復出焉,速與外人間隔。
A.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B.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魚我所欲也》)
C.似與游者相樂。(《小石潭記》
D.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以分)
(1)此人—一為具言所聞,旨嘆惋。
譯文:
(2)飛由是蓋自練習,盡得同術。
譯文:
4.選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
5.選文乙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表現(xiàn)岳飛年少有志的?
答:
答案:1.(1)邀請(2)沒有成年
2.B
3.(1)這個人(漁人)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知道)的事,聽的人都長嘆表示惋惜。(2)岳飛因此更加刻苦訓練,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術。
4.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愉快;民風淳樸;社會安定。
5.刻苦讀書;苦練射箭。
三、(2011年山東菏澤)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乙】明日,宿旦子岡①。甫②行數(shù)里,見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chǎn)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nóng)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shù)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
——選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
【注釋】①旦子岡:在江蘇省江寧縣附近。②甫:剛。③洵(xún):確實。④浣:洗衣。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2分)
①黃發(fā)垂髫 ( ) ②甫行數(shù)里 (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①阡陌交通 ( ) ②悉如外人 ( )
?、燮湔煞蚍綋S灌園 ( ) ④自恨不如遠甚也( )
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只標一處)(2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屬。
4.翻譯下列句子。(4分)
?、冱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诶嫌啄信阍庞谔镩g。
5.【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現(xiàn)的生活圖景有什么共同之處? (2分)
答案:1.答案:①tiáo ②fǔ
評分:每空1分,共2分。
2.答案:①交錯通達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遺憾
評分:每小題1分,共4分。
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評分:答對得2分。共2分。
4.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間耕耘種作。
評分:每小題2分,共4分。翻譯正確,語言通順即可。
5.答案:和諧安寧 自得其樂
評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四、(2011年福建泉州)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B.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以下各組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3分)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窮其林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忠之屬也
D.問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3.翻譯句子。(6分)
?、庞嗳烁鲝脱又疗浼遥猿鼍剖?。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4.本文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儒家、道家思想,請選擇其中一“家”作簡要說明。(4分)
答案:1.(2分)B
2.(3分)D
3.(6分。每句3分)(1)其余的人又各自請漁人到他們的家,都拿出酒飯來招待他。(其中“復”“延”各占0.5分)
(2)(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來的路回去,處處做了記號。(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4.(4分)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會內(nèi)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表現(xiàn)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幸福,這體現(xiàn)了“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大同”思想。
五、(2011年湘潭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詞。(2分)
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2分)
3.文中說“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聯(lián)系全文,說一說桃源人為什么“嘆惋”?(2分)
4.離開桃花源時漁人“處處志之”,再來尋找的人劃“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1分)
答案:1、(1)(通“邀”)邀請(2)與世隔絕的地方
2、(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是魏晉倆朝了
3、慶幸自己有一個幸福的家園,也為世人飽受戰(zhàn)爭之苦而惋惜。
4、突出強調(diào)桃花源是、只是一個虛構(gòu)的“理想的境界”
六、(2011年大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任選擇兩個作答,多選不給分)(2分)
(1)屋舍儼然 儼然:(2)阡陌交通 交通:
(3)便要還家 要:(4)乃不知有漢乃:
1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12.選段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個成語是。(2分)
13.從選段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所向往的是怎樣的一種理想社會?(3分)
14.漁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訴了外人,對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案:10.(2分)
(1)儼然:整整齊齊的樣子(2)交通:互相通達(交錯相通)
(3)要:通“邀”,邀請(4)乃:竟然
11.(2分) 答題示例:村中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起?!?/p>
12.豁然開朗世外桃源(2分)
13.(3分) 答題提示:圍繞“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們的生活,社會風尚”回答;或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回答也可。
14.(3分) 答題提示:開放題。只要言之有據(jù),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文言文閱讀理解:復習題(含答案)4】相關文章: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一句話評書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作者作品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常見借代詞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春秋時代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古代官職任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特殊稱謂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敬稱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謙稱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人的稱謂10-28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詩句與人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