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愚公移山

時間:2024-10-28 11:27:12 作文網(wǎng) 熱度: 語文知識 我要投稿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xiàn)位于,河南省濟(jì)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xiàn)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ku)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yùn)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jì)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進(jìn)進(jìn)出出曲折繞遠(yuǎn)。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dá)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帶領(lǐng)兒子孫子和能挑擔(dān)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yùn)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余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還擔(dān)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bào)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后,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堅(jiān)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學(xué)常識

  列御寇,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xué)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读凶印酚置稕_虛經(jīng)》,(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據(jù)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bǔ)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課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jì)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ng)戒,這里是苦于、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yuǎn)。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fù)數(shù)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xiàn)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ng)副詞,加強(qiáng)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境內(nèi)。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里。

  27荷(h)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qiáng)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shí)意。

  44苦愁。

  45亡(w)以應(yīng)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fù)背。

  52厝(cu)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qū),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

  56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57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guān)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rèn)為是戰(zhàn)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rèn)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古今異義:

  1指古義:直,一直今義:手指

  2曾古義:乃,并今義:曾經(jīng)

  3毛古義:草木今義:毛發(fā)

  4陽古義:山之南,水之北今義:太陽

  5陰古義:山之北,水之南今義:陰天

  6諸古義:之于今義;各個、許多

  7荷古義:扛今義:荷花

  8息古義:嘆氣今義:休息

  9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10已古義:停止今義:已經(jīng)

  11方古義:方圓今義:常指矩形

  12懲古義:苦于,被......所苦今義:懲罰

  詞性活用:

  1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2箕畚:名詞活用為狀語,用箕畚。

  3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4聚:使動用法,使......聚,相當(dāng)于:把......召集在一起。

  一詞多義:

  1方方七百里【指面積】方其遠(yuǎn)出海門【正當(dāng)】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頑固】吾義固不殺人【本來】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4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通無,沒有】

  5其懼其不已也【代詞,他】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qiáng)反問語氣】帝感其誠【他】其妻獻(xiàn)疑【他的】

  6之以君之力【的】雖我之死【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告之于帝【代詞,這件事】

  7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8焉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始一反焉【加強(qiáng)語氣】

  9而面山而居【表修飾】何苦而不平【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轉(zhuǎn)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3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指通直,一直

  6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聰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語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倒裝句,疑問代詞焉提前。

  4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語愚公。倒裝句,定語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倒裝句,狀語于帝后置。

  6.帝感其誠。被動句,譯為: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wù)越艱巨愚公的品質(zhì)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zhí)岢鲆粕?,家里人提出運(yùn)土方案,率領(lǐng)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jiān)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實(shí)現(xiàn)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jiān)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長遠(yuǎn),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積極奮斗,不怕困難,不怕犧牲。

  智叟:目光短淺,以靜止的觀點(diǎn)看問題,對困難采取冷漠逃避。

  問題研究

  1.故事的結(jié)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損。一是這個神話結(jié)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實(shí)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fù),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愿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zhì)區(qū)別。二是因?yàn)檎怯薰臎Q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這襯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贊揚(yáng)。

  2.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1).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

  2).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路途遙遠(yuǎn)。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墾壤,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5).河曲智叟勸阻,譏笑。

【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愚公移山】相關(guān)文章: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一句話評書10-28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作者作品10-28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常見借代詞10-28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春秋時代10-28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古代官職任10-28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特殊稱謂10-28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敬稱10-28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謙稱10-28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人的稱謂10-28

2021中考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詩句與人10-28

99re免费视频精品全部,一级特黄无码毛片av一区二区,色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毛片无码专区精品一区 www.sucaiwu.net